“喜迎党代会•聚力启新程” 发展巡礼 | 民族声乐系:弦歌不辍传薪火 延水长流创辉煌

荣获“五育人”先进集体

组织师生赴井冈山开展“经典寻访”

多次荣获院级“先进集体”称号

民族声乐系教师获得各类个人荣誉奖项

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 歌剧《星星之火》

北方女子民歌合唱团参加“春华秋实”高等艺术院校艺术精品展演周和《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校园文艺会演

沈阳音乐学院“双一流”建设项目——歌剧《伤逝》学生版

民族声乐系学生获得各类荣誉奖项

举办第八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暨第二届全国专业音乐论坛民族声乐艺术交流展

邀请知名专家开展学术讲座及教学实践音乐会

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白宁教授《元代“一曲入数调”考》获第37 届田汉戏剧奖理论奖·二等奖

白宁教授民族声乐《中国古代唱论》教学培养创新与实践获省级二等奖

李勇教授、徐威副教授主持省级科研成果结项

匡祎教授“双一流”建设项目——复排歌剧《伤逝》项目结项证书

教师朱晓白院级科研成果结项证书

“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传承鲁艺精神,讲好沈音故事

赠与“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锦旗

延水长流创辉煌——民族声乐系教师专场音乐会
举办“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讨会

举办“永恒的精神——致敬雷锋专场音乐会”
民族声乐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密围绕学院高质量发展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在党建引领、人才培养、交流合作、科研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一党建引领:思政育人强根基 铸魂聚力促发展
民族声乐系始终将党的建设作为事业发展核心引擎,聚焦教育“奋进之笔”,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和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近年来,民族声乐系党总支荣获沈阳市“先进党支部”“首批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示范点”;沈阳音乐学院“五育人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党组织”“宣传新闻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堡垒巩固工程”“共产党员先锋工程”“廉洁文化建设创新工程”荣获院级一、二、三等奖。师生荣获省市院级多项荣誉,其中辽宁省教学名师1人、辽宁省优秀教师1人、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才2人,获辽宁省高校示范微党课一等奖、辽宁省高校组织员素质能力大赛三等奖、“玫瑰书香”全省女职工主题阅读活动三等奖,荣获沈阳市优秀研究生辅导员1人、沈阳市优秀辅导员1人、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1人、沈阳市优秀研究生1人。
民族声乐系秉持“根植民族,融入时代,突出特色,服务社会”办学理念,以培养品学兼优、技艺高超、为人民歌唱的民族声乐艺术人才为目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将课程思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德艺双馨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教学模式上,以独创的“三段体”教学模式为基础,设置了声乐专业课、艺术指导课、民族歌剧排演与表演课等全方位的专业主干课程。同时大力加强拔尖人才培养,在一对一专业教学基础上,创新引入教研室全体教师建议式共同授课方式,为拔尖人才量身制定培养方案,助力其在专业领域脱颖而出。在教材建设上,出版《中国歌剧百年精选唱段集萃》1—12册,为持续充实我国民族声乐专业教材贡献力量。在艺术实践方面,将艺术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精心打造实践育人品牌。举办和承办百余场音乐会及大型演出,北方女子民歌合唱团作为民族声乐系的教学特色实践团队,在国内多地演出数十场,受到广泛赞誉。此外,民族声乐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深化“党建+”育人模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艺术实践的深度融合。近年来学生在全国专业比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百余项;在“建行杯”第七届辽宁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金奖、沈阳音乐学院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金奖和铜奖各一项;荣获“2024年辽宁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沈阳市优秀青年志愿者”等多个荣誉称号。
民族声乐系积极推进专业领域交流合作,搭建学术研讨与艺术实践平台,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并推动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承办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国声乐展演等多项比赛的东北、辽宁赛区选拔工作。邀请全国知名专家金铁霖、马秋华、雷佳、方琼、王洪波、曲学选、韩延文、赵振岭、余惠承等多位教授来院参加学术活动、举办讲座及教学实践音乐会。多位教师应邀赴全国多个省市及专业艺术院校举办公开课等学术交流活动,为民族声乐的传承发展贡献力量。如刘辉教授在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多地进行学术讲座并举办公开课;赵德山教授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办《中国歌剧百年——精选唱段集萃》出版发行新闻发布会,并在国家大剧院举办歌剧剧目选段赏析音乐会;匡祎、杨立军教授在东北大学举办民族声乐讲座;白宁教授十余次受邀赴国内多地参加学术研讨活动,通过学术交流及实践活动深化校际互动,促进民族声乐艺术繁荣发展。
科研创新是民族声乐系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近年来,民族声乐系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学术科研活动,成果斐然。系内教师主持并参与国家级课题两项、省级课题十余项,市级院级课题三十余项,申请多项院级教材立项。近年来完成学院“双一流”建设项目两项,2025年成功申报学院“双一流”建设项目3项;在国家级和省级一类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出版多部专著。白宁教授撰写的论文《元代“一曲入数调”考》获田汉戏剧奖(全国戏剧期刊联盟)·理论奖二等奖。
鼓励教师将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以研促教,以研兴艺,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歌剧《星星之火》获批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并于2018年在北京清华大学等多地演出。本着教学实践同向同行的理念,主持并完成学院“双一流”建设项目复排歌剧《伤逝》,获得业界好评,被新华网等多家媒体平台报道。2024年,创新团队积极挖掘辽宁红色“六地”的精神内涵,申报了原创民族歌剧《雷锋日记》。
民族声乐系坚守“文艺为人民服务”初心使命,将实践与社会责任深度融合,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参加多项惠民演出及社会志愿服务。民族声乐系“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进军营、走边防、访社区、进工厂、进高校,演出近三十场,观众累计达万人次,让红色基因在艺术传承中焕发时代光彩。师生赴甘肃文县东坝中学和云南省革命英烈小学开展支教活动,为当地留守儿童提供专业的艺术支教活动,将鲁艺精神传播在西南大地。
民族声乐系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和红色基因的院系,致力于赓续鲁艺血脉,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近年来持续开展“延水长流创辉煌”系列活动,邀请学院原党委书记、院长王瑞江教授为全系师生传经送宝;邀请杨立军教授举办声乐公开课;通过复排红色经典剧目,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传承鲁艺红色基因;组织开展复排民族歌剧《白毛女》;积极参与辽宁红色“六地”文化建设,创排歌剧《雷锋日记》助力辽宁文化事业发展。多名师生演唱红色主题及宣传正能量的原创歌曲《巍巍井冈山》《辽宁是我家》《最美的花》《想说的太多》《铭记这一天》《盛满沈阳城》《再唱山歌给党听》《把爱种在我心里》等作品,并在“学习强国”等国家及省内网络平台发布,为地方文化繁荣贡献“沈音力量”。
八载耕耘结硕果,初心如磐启新程。在学院第三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民族声乐系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守正创新,用歌声凝聚奋进力量,用艺术激荡时代脉搏,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谱写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文 / 民族声乐系 朱晓白
图 / 民族声乐系
初审初校 / 白雪姣
复审复校 / 商 迪
终审终校 / 李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