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音阅 | “乐心独运”承古艺 辽韵纷呈展非遗——记沈阳音乐学院“曲韵袅袅润学子 曲音悠悠传非遗”非遗项目展演



当延安鲁艺的前辈们踏上关东大地的时候,是怎样的民间艺术让他们感受到这片热土所孕育出的独特魅力,让鲁艺之花绽放在辽沈大地?新时代的青年一代鲁艺传人们,又如何以非遗传承源自历史当中的传统?我们或许能从一场承载着辽沈地区优秀非遗文化的寻根之旅中追寻答案。
4月29日,“曲韵袅袅润学子 曲音悠悠传非遗”非遗项目展演在沈阳音乐学院室内乐演奏厅成功举办。展演由来自沈阳市群众艺术馆(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沈阳京剧院和沈阳市沈北新区文化馆的演员与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学子们为观众联袂呈献。台上是精彩的节目展演,台下有可互动体验的非遗技艺工作坊,通过多维度互动相结合的形式,让观众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到辽宁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此次展演遴选出七个节目,囊括了说唱、戏曲、相声、戏法、民族器乐与舞蹈六大门类,个个绝妙让人直呼过瘾,充分展现了非遗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三弦四胡配鼓板,东北乡音最可人。展演由张艳英演唱,黄建立和黄建平伴奏的东北大鼓《小拜年》拉开帷幕。此段初由“奉天鼓王”刘问霞演唱,可惜仅有民国时期片段录音留存,鲜见完整演唱。今日张艳英登台演唱由著名东北大鼓演员江玉洁挖掘整理的全段《小拜年》,让听众在专业院校中得窥全豹,至为难得。弦音雅致,腔韵俏巧。这雅俗相间的鼓曲鸣响于观众的耳中、心中,为展演开了大大的头彩。
紧随其后的相声《说学逗唱》流畅逗趣,苏毅、辛宇二位先生的“柳活儿”表演收放自如,观众席间“笑果”不停。一曲高亢热辣的唢呐独奏《新编东北风》又将第一节的气氛推向高潮,演奏者邢帅充分表达出乐曲中东北人民的大气爽朗与乐观明亮。
音乐学系2022级本科生高瑜泽带来了别具一格的“南韵北唱”节目。众所周知,苏州弹词是流传于江南吴语地区的曲艺形式,采用苏州方言演唱,所绘也多为江南景致。来自河北沧州的高瑜泽同学因喜爱而钻研,能以流利的吴语演唱弹词,已是难得的一重“南花北放”。更难得的是他所演唱的,是自己尝试作词谱曲的弹词开篇《故宫探春》。该曲缘起于他在沈音就读期间多次游览沈阳故宫的所思所想,化为弹词声韵,向世人传播沈阳故宫,尤其是大政殿和凤凰楼之上的暮春风光。唱词尽显本土气息,唱腔则恪守弹词常规,整体采取弹词“薛调”风格,并融汇自创前奏,二者相合,展现辽沈风土之上非遗的创新性发展。
在袅袅余音未了之时,戏与舞已悄然占据舞台。郝派古彩戏法传人孙志海手持道具,随讲随演,在不知不觉间让观众步入玄妙奇谲的戏法世界。世居沈阳市沈北新区的锡伯族朋友,则用雄健开阔的贝伦舞,让我们感受到辽沈大地多民族共存共聚,共创新时代美好生活的蓬勃热情。
沈阳京剧院表演的《一路生花》,则大胆尝试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二位表演者一位是京剧演员,一位是流行歌手,巧妙地将传统京剧的“唱念做打”与流行歌曲的通俗活泼相融合,两者衔接恰到好处地唱响了青年们怀揣希望、勇往直前的姿态和不负韶华、一心追梦的信心。
台上展演精彩纷呈,台下互动热闹非凡。源自沈阳本土的非遗技艺如面人、草编、剪纸、糖人和掐褶纸等,将传统手工艺的精湛展现得淋漓尽致,吸引众多观众自发踊跃地参与到制作当中。
本场展演囊括了多个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项目,将传统非遗精髓与现代舞台艺术巧妙地融为一体,生动展现了辽宁省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堪称非遗连接现代生活的生动实践。“艺术的发展不是简单的线性演进,而是文化精神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奏。”当下谈及非遗的话题,并不单纯止于其形式的留存,即时比分,足球比分直播的是在面对信息时代中的新媒体娱乐终日充斥着人们眼球的同时,如何生成崭新的“活态生存”意义。由此,非遗的传承更离不开青年一代鲁艺传人的积极参与。只有我们成为非遗保护的参与者和继承者,才能让非遗深度融入高校教学和大学生日常生活,让东北传统音乐瑰宝在沈阳音乐学院绽放鲁艺的青春之光。
文 / 高瑜泽(音乐学系2022级本科生)
图 / 韩 鹏、音乐学系 王博丰、常洋硕
初审初校 / 白雪姣
复审复校 / 商 迪
终审终校 / 李丽娜